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经济 >

春季拍卖会部分藏品——先睹为快寻找“心头好”

万昌斯2019年春季拍卖会即将举锤。本次拍卖会藏品,每一件都经过精心挑选,每一件都是极具收藏价值!定窑茶叶末釉斗笠碗、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在各位莅临拍卖会之前,是否有先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拍卖品: 8042

定窑茶叶末釉斗笠碗

估价:HKD100,000 RMB88,000

年代: 北宋

尺寸: 直径19.4 cm(7 5/8 in)

拍卖品: 8096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估价:HKD150,000 RMB132,000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说明:附原装日本旧木盒

年代: 明宣德

尺寸: 瓶高13.4 cm(5 1/4 in)总高14.4 cm(5 5/8 in)

墨彩「御制诗」笔筒

估价:HKD50,000 RMB44,000

印:「乾隆宸翰」「惟精惟一」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附原装日本旧布盒及原装日本旧布座

年代: 清乾隆丙辰年(1736)

尺寸: 筒高10.7 cm(4 1/4 in)总高13.5 cm(5 3/8 in)

参考: 一件清乾隆窑御制诗笔筒,形制与此拍品相似,载于《清康雍干名瓷》,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0年,页165,编号138

诗文:「碧水弯环俯小亭倚栏独坐阅金经问谁识得菩提趣恰有芭蕉侧耳听纱窗竹簟静无蝇香吐金猊碧缕凝休向人间求避暑个中自有玉壶氷漫忆秋凉秋易到不堪夏热夏难留眼前风景浑无定供我闲吟独倚楼林泉潇洒惬幽寻兴罢归来暮霭侵凉月照人人不寐一瓯香乳听调琴冰盘葵扇何须恋沉李浮瓜底事贪俯槛早占秋景近一湾水色已成蓝昨夜微风拂屋檐荷亭爽气一番添今朝梦醒披衣处飞瓣飘香到绣帘乾隆丙辰夏月御题」

传世乾隆御制诗笔筒均为小件。此件笔筒应属一套五件之一,其上各书六首诗章。此件笔筒所题之诗,乃乾隆帝所作〈夏兴三十首〉之首六诗,据推算作诗日期应早于1736 年登基时。与此同组之笔筒,另有一器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另,此笔筒亦载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清康、雍、干名瓷」中,是为精品。此笔筒通体白釉,四足,筒口描金,里及底均施松石绿釉。有「乾隆宸翰」及「惟一惟精」二印,底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款。乾隆时期墨彩的独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来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纹饰线,或绘器物的局部纹饰,或墨书诗句。此筒上诗文即用墨彩绘刻而上。透过此品,当可一窥乾隆帝于诗文上的才情风流。

拍卖品: 8099

钧窑蓝釉紫斑碗配紫檀「仰覆莲」底座

估价:HKD50,000 RMB44,000

说明:附原装日本旧木盒及原装日本旧布包裹

年代: 宋

尺寸: 直径14.1 cm(5 1/2 in)总高16 cm(6 1/4 in)

口微敛,弧形腹壁,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色泽凝厚滋润,清新淡雅。口缘釉薄处呈酱黄色,足素胎无釉。碗内外壁的紫斑均被一层幽蓝包围,就似日落西山,云边被大日余辉烧灼晕染,即将入黑时的那抺深沉意味。紫檀座雕工精美,分上中下三层,座足呈莲叶绽放状;中层雕一圈仰覆莲瓣,花瓣或上仰或下折,弧度逼真,栩栩如生;上层再雕盛开花叶以承托瓷碗,仅此紫檀莲花座就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紫斑碗置于花托上配成一套,相得益彰,令人望之得享片刻心清神宁。

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窑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釉色以天青色和天蓝色居多,又以施铜红色或紫色斑块饰者为上品。即使是同样的配方,钧瓷会因色釉的厚薄、入窑的位置或温度的高低,造成烧成后的釉色变化万千。所谓「钧和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此种神奇的窑变,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透、相映生辉,令钧瓷广受收藏家所倾爱。

拍卖品: 8141

青铜「四瓣目」纹尊(「戈」尊)

估价:HKD150,000 RMB132,000

铭文:「戈」

年代: 商晚期

尺寸: 高22.8 cm(9 in)

来源:

1.欧洲藏家旧藏

2.意大利Cambi 2017年12月15日,编号241

此青铜尊制作精细,器表通体呈红褐色,局部偶有绿绣,造型完整而典雅。侈口,上部光素,近颈部下方有着两条不明显的弦纹。腹部微微鼓出,主纹装饰有连续四瓣目纹纹饰带。高圈足,向下外撇,上部有两条明显弦纹,与颈部相互呼应。底部铸有族徽铭文一字:「戈」。

《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尊是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由史料文献可知尊既是生活用具,同时也作为礼器,对于古代的社会政治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尊作为青铜器中的典型作品,其审美价值是无与伦比的。此件青铜四瓣目纹尊造型饱满稳定,装饰细致,曲线流畅,曲直相对,收张相合,使人在平和中亦能感受到线条的律动,精湛的工艺显示其重要的艺术及收藏价值。形制与此尊相近之例可参考:商代晚期父辛尊,见陈梦家,《殷周青铜器分类图录》,汲古书院,1977年,图版A424。

拍卖品: 8142

青铜「饕餮」纹方鼎(「邑父父乙」方鼎)

估价:HKD380,000 RMB334,400

铭文:「邑父父乙」

说明:附原装日本旧木盒

年代: 商中期

尺寸: 高22.6 cm(8 7/8 in)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脀于鼎。」因此,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多数充当礼器而非直接的烹煮器。而鼎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用它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层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青铜鼎类型繁多,尤以方鼎为尊。方鼎于商代早期便已出现,铸造工艺复杂,礼制级别甚高。在郑州商城周围的张寨南街、南顺城街和向阳回族食品厂三个窖藏中,共发现十个大方鼎,被认为分属早期的十代商王。殷墟王陵出土的商晚期牛鼎、羊鼎、后母辛鼎、后母戊鼎,更是确凿无疑的王室重器。加之方鼎数量远远少于圆鼎,故市场价格历有「一方顶十圆」之说。

此件方鼎为方体斗形柱足式,平面长方,方唇口沿外展,侧边对称双立耳。短颈,几与腹部不分。腹膛较深,上阔下窄,呈斗状,平底,四角承以四柱足。鼎耳外侧减地作两道凸起的弦纹,腹身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环绕八个环柱角型兽面纹,四个居鼎壁中位,鼻梁凸起,以成鼎之扉棱。双目椭圆鼓隆,中心内凹,身躯向两侧展开,腿爪简化,居于下方。另外四个兽面纹横跨腹壁,鼻梁作鼎棱,仅存面部,省略身尾。下层中部留白,周围饰三层圆鼓的乳钉纹。腹内壁一侧,有铭文「邑父父乙」四字,乃简式祭辞。

鼎壁的环柱角型兽面纹的角作半环形,中间有一短柱与额顶相连。这一纹饰初见于商代早期,至中期依然沿用,凸显双目或鼻基,五官及身躯其余部分采用较粗的阳线构成,不饰地纹,如一九七四年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的商早期兽面纹方鼎腹部纹饰(《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第三五号),一九八二年山西洪洞上村出土的商代中期兽面纹鬲颈部纹饰(《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第五八号)。乳钉纹是商早期方鼎的主要纹饰,一直延续到商晚期的殷墟二期。除上文提及的十个方鼎,还有一九九零年山西平陆前庄出土的商早期兽面纹方鼎(《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第三七号)、一九八九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中期卧虎兽面纹方鼎(《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第四六号),皆大量使用乳钉纹。

邑父父乙方鼎这一制式的年代上限在商早期晚段,代表器即郑州博物馆藏兽面纹方鼎(《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第三六号),二者器腹形制和纹饰颇为类似。年代下限早于安阳郭家庄所出亚址方鼎(《中国青铜器全集》卷2第四四号),此鼎腹部变浅,扉棱、柱足皆已发展成熟,能看出明显的演变痕迹。本件属过渡阶段,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乳钉纹方鼎同时或略早(《中国青铜器全集》卷2第四六号),是商代中期方鼎的典型器。

商代中期政局动荡,这一时段青铜器存世较少,方鼎更为罕见,堪可宝珍。

拍卖品: 8147

铜坐龙

估价:HKD1,000,000 RMB880,000

年代: 金

尺寸: 高26.5 cm(10 3/8 in)重8305 g

参考:

1. 一件金代铜坐龙,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哈尔滨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2. 一件金代铜坐龙,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这件坐龙为青铜实铸,龙的造型设计为弓身踞坐之姿,尾部上翘,双前趾着地,后趾成有力抓地状,铜坐龙整体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各部位呼应映衬,浑然一体,龙首比例稍大,但微仰的姿态,半张的龙口似在端视前方,比之已经发现的金代同类器物构思巧妙,造型新颖,铸造精细,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此件金代铜坐龙从形象出发,认为是由不同种动物的身体器官组织结合而成,这些不同的动物身体器官形态反应着北方民族特殊的图腾崇拜观念,从而把金代铜坐龙作为金源文化的象征,既深入人心也是理所当然的。虽然金代铜坐龙是金初女真人沿用中原宋人制度的产物,并非女真人所独创,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铜坐龙恰恰反映出金源女真人视中原汉文化为正统观点,提现了金初女真帝王锐意进行汉化改革的决心,折射出了金源女真文化对外来文化虚心睿智的包容态度,而这多种良好的心理,正是金源文化不断奋发进取民族精神的内在表现。

此件坐龙经多方学者考证,应饰放于大辇的顶轮之上,金初并无车辇制度,《金史》记载金代的车辇制度始于金熙宗,金初得辽之仪物,既而克宋,于是乎有车辂之制,熙宗幸燕,始用法驾,至于皇帝所乘之御辇以及有关御辇上的坐龙,《金史》记曰:「大辇,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叶龙凤装。珠翠结云龙……顶轮旋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金世宗于大定六年(1166年)重新审定皇帝所用金辂的形制,规定将从前所用的金辂饰物进行改造,止用辂,轼前有金龙改为伏鹿,轼上坐龙改为凤。据此可知,当时坐龙的形象也曾安装在皇帝乘坐的辇辂的轼上。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据此可推断此坐龙应为金代皇室的御用器物。

拍卖品: 8185

铜嵌宝麒麟尊

估价:HKD80,000 RMB70,400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高31.3 cm(12 3/8 in)重5030 g

拍卖品: 8188

御制铜胎画珐琅开光「西洋仕女风景」图「螭龙」耳盖杯

估价:HKD200,000 RMB176,000

款识:《乾隆年制》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总高12.1 cm(4 3/4 in)

来源:

1. 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编号1669

2. 香港苏富比2002年10月30日,编号208

3. 加拿大私人藏家旧藏

4. 山中商会旧藏

拍卖品: 8189

铜点金葫芦瓶

估价:HKD380,000 RMB334,400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高39.8 cm(15 5/8 in)重9480 g

此铜器为明代由苏州工匠创造的一项新品种,是将金和铜这两种金属融为一体,工艺极其覆杂。制作难度大,尤其是制成体量较大的器物更为不易。此瓶为铜胎,敞口、细颈、鼓腹、底足外撇,瓶身束腰作葫芦之形,线条圆润,瓶底方框内减地阳文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其下置有雕花底座。器身遍布洒金为饰,点点金片如漫天雪花,分布自然,宝光内蕴,与铜胎器身的古铜之色相得益彰,颇为巧妙;其瓶口、束腰及底足均雕饰花纹,精美的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及万字纹布局规整,凹凸有致,琢刻精细,疏密得当,美观而大气。葫芦瓶,因名于「福禄」谐音,且器形颇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各朝多有烧造,且材质多样,为人们所喜,尤以宫廷最甚。本品铜质精良,比例得当,具有鲜明的乾隆朝工艺特色;且金片层次丰富,质感较强,使整器添以富贵华丽之感,予人高贵静穆之美,通体气势宏伟,为皇家贵胄所用,为彼时铜器之佳作。

拍卖品: 8224

金嵌宝石王冠

估价:HKD300,000 RMB264,000

年代: 五世纪

尺寸: 长21.4 cm(8 3/8 in)重333 g

拍卖品: 8228

金镶宝石手镯一对

估价:HKD 280,000 RMB246,400

年代: 明

尺寸: 最大:外直径7.6 cm(3 in)内直径6.9 cm(2 3/4 in)厚2 cm(3/4 in)总重125 g

此对手镯以纯金为质,造型端庄,装饰繁复,光感质地颇为夺目,黄中泛亮,可见冶炼之高妙技术,采用了累丝工艺,金丝纤细柔曲,密密匝匝,工艺极为精湛,手镯中圈镶嵌宝石和金色互为呼应,奢华无比,处处体现出宫廷金器,雍容华美之风范。

拍卖品: 8232

金镶红宝石「蟾」形头饰

估价:HKD180,000 RMB158,400

年代: 清早期

尺寸: 长10.5 cm(4 1/8 in)重46 g

此件头饰以纯金为材,将金子制成极细的丝,盘绕制成蟾形,工艺繁覆,细致覆杂,令人叹为观止,背部嵌红宝石,用以装饰,蟾四周也以纯金制成,花卉树叶及云纹设计非常巧妙、生动,十分讨喜,此物应为宫廷御用之物。

拍卖品: 8258

铜鬲式炉

估价:HKD120,000 RMB105,600

款识:「叙天伦之乐事」

年代: 清早期

尺寸: 直径19.1 cm(7 1/2 in)重3240 g

私款炉乃书香门第之文房赏玩,用料精,工艺好,存世不多,可窥文人雅士之闲情逸致,亦可考诗礼人家的谱系传承,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宣德彝器图谱》卷九,称其为平口鬲炉,易达庄严肃穆之气氛,历来为乌衣门第所喜,传承有序,流芳后世。此鬲炉炉行矮扁,体型硕大。整体圆润,口薄颈深,平口起线,颈部深峻,三足沈稳,鬲炉中形美者,其造型之硕大浑厚,色质之静穆精纯,难以得见。其炉线条沈静简练,毫无拖沓之感,三足如顶梁之柱,托承全器。皮色盈盈古意,数百年之养护,更添颜色,上手轻盈则流光溢彩。缓抚则绵柔细腻,舒心悦目,实乃宣炉本韵也。底款「叙天伦之乐事」,线条覆腕转蹙,逸态逐毫,古拙健劲。

拍卖品: 8259

铜鎏金佛前七供

估价HKD 800,000 RMB704,000

年代: 清康熙

尺寸: 最大:高28.2 cm(11 1/8 in)

参考: 一套清康熙铜佛前五供,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载于《慈宁宫花园》,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北京,2015年

「供」者,指佛道信仰中常见的供奉、祭祀用器,按其器皿数量而成不同的组合。按佛教系统而言,佛前供器组合的核心供养具为香炉、花瓶和烛台,由三件开始,到四件、五件,乃至十一件、十三件的组合,这些组合在佛教用语中称为「供」或是「具足」,意指具备充足,当中又以五供最为常见,即由一香炉、二花瓶和二烛台所组成。按佛教《法华经》中所述:「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善信弟子会以供器盛载香、花、烛等供品,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与礼拜。

本套佛前供器为「七供」,由一香炉、二烛台、二花瓶、二香筒所组成,并附炉铲两把、香箸一对,全器器表均作鎏金处理。香炉为三足鼎形,圆口方唇,深圆腹,圜底束腹,炉颈两侧附方型大耳,耳形外侈,蹄形足,三足上各铸一浮雕狮首,双目圆炯怒视,狮额阴线莲纹作装饰,额下镶有宝石。烛台呈双连盘式,全器分为烛托、中柱、托盘和倒钟型底座几部分。烛台作照明用具外,亦有光明之意。香瓶由传统花觚所演化而成,用于供奉鲜花祭物,在一般情况下会插放灵芝和孔雀翎,僧侣念经时,用孔雀翎蘸水向四周摔洒,或称「散崇」,以示吉祥之意。此拍品中的香瓶形制为双耳活环长颈瓶,唇口外侈,长颈,溜肩,垂腹,下承底座。香筒呈圆柱状,筒身以多圈弦纹作装饰,用于安放线香,香瓶与香筒均下承三层式底座,一二层间以六根弦纹柱平均分隔,二三层则作镂空处理,并以一圈牛首支撑镂空部分。最后,香铲通常用来处理香灰;而香箸又称「香筷」,用于夹取香品或处置香灰、炭火。

此套佛前七供能作成套保存,殊为不易,且全器沉稳庄重,简约大气,极为罕见,可遇不可求。

最后,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拍卖会的认可与支持!希望在2019春季拍卖会中,每位收藏家都能觅得自己的心水藏品!

資料由公眾號”Marchance-Auction”提供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