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品读,宝山滨江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城市“作品”。蓝天丽日之下,江风习习,碧波阵阵,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昂然矗立的百年灯塔和静静停泊的各式轮船,阅读宝山滨江便从这个“封面”开启。沿江边步道往西南走,蜿蜒起伏、长约6公里岸线,犹如一条由绿色花丛和树林连接成的翠玉项链,串起了国际邮轮港、长滩音乐厅、观光塔、长滩瀑布公园、长滩坡地公园、上海解放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等与历史有丝丝脉脉联系的场所。到处有人驻足停留,或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或追寻上港十四区装卸区遗址的工业历史,或探幽大自然湿地的鸟兽们,或三三两两悠然攀谈。
“四老”蝶变,昔日堆场码头焕发青春
(资料图)
说起宝山滨江的变化,家住附近的“老船长”钟佩謇感慨不已:“过去许多年,吴淞口滨江一带是钢渣堆场,居民不去的。整治环境后面貌巨变,如今我和太太经常来,看看风景,运动健身。这里生态质量今非昔比,鸟啊小动物啊也变多了。”钟船长所称“环境整治”,始于宝山区“四老”转型。
何为“四老”?即老码头、老堆场、老厂房、老港区。地处上海“一江一河”北延伸段的宝山吴淞口一带,曾是扼守江海的战略要地,有“三吴门户”“水陆咽喉”之称。当年宝山承载钢铁、货运等传统产业的时候,滨江多处服务于生产,为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斗转星移,当传统经济面临转型,宝山挥去过去的灰霾,誓将“最好的风景留给人民”。
经过全面深入调研,宝山以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为主线,创新推动“四老”转型。具体而言,以邮轮港为中心调整转型周边岸线,使宝山滨江由传统的生产性岸线,向休闲性、生活性岸线转变。推进老码头功能转型,抓住国际邮轮旅游市场发展重心东移的契机,将拥有20多年历史的滚装码头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功能性项目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盘棋,形成了“南有洋山港国际物流,北有邮轮港国际客流”新格局。推动老堆场转型,毅然将拥有40多年历史的钢渣堆场改建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江河口科技馆。激活老厂房产业,将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棉八厂老厂房转型改建为创意产业园区半岛1919,成为文创科创新载体。推动老港区转型,与上港集团合作,采用“土地双评估、存量补地价”的创新出让模式,由上港集团整体受让、整体开发,将服役30多年的上港十四装卸区变成“年轻态”的高端滨水商业商务综合体,开展邮轮、游船、游艇等“三游”服务并发展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休闲居住等。
宝山高质量推进了滨江更新改造,使得曾经的滩涂、老码头褪去旧颜,演变成今日游客集聚、生态优良,集商业商务、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综合服务区和美好生活方式的滨水活力区。
精心规划设计,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宝山整治区域滨江段,遇到难题多多。这里地处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历来肩负“一线大堤”的重任,防汛等级要求高,转型改造难度大。而转型建设,既要保证长江大堤履责防汛,“固若金汤”,又要将看起来异常坚硬的钢筋混凝土防汛工程变得“江景可亲”。必须走好“平衡木”。
经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建设者们严格执行原有大堤两级防汛体系的要求,以此为前提,巧妙借势发展,利用一二级防汛平台各自的特点和高差,创造性地建设了“城市吧台”和“波浪花园”两个景观情境,结合公园腹地和城市界面既有条件,分别设置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他们还建设了更显亲水及休闲魅力的花园游径,“三道”加“一径”的多层级路径贯通整个滨江区域,一举满足亲近滨水、远眺长江的意愿。
譬如,2022年7月启用的“阅江汇·三游会客厅”。身处其间,三江交汇、大江大河的壮丽景观尽收眼底。会客厅汇聚多方资源,全面服务于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发展建设,为入驻度假区的相关市场主体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又譬如,坐落滨江的宝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呈现另一番“风景”。它成了来往游人歇脚地。这里可以享受到咨询、轮椅、热水、微波炉、针线包、阅读、公益讲座等数十类温暖的免费服务。宝山区友谊路街道负责人表示:“要让市民、游客在滨江岸线休闲、跑步、观景时,拥有随时补充元气的驿站。”类似的驿站,仍在加快建设……细微处见真情,宝山滨江诸多规划与设计,都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满足市民和游客多样化需求。
从昔日生产岸线转身为今日生活岸线,宝山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演绎出特色鲜明的滨江理念和公共空间,谱写了一部城市建设“作品”。
原标题:《【一江一河】宝山滨江:一部引人入胜的城市“作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