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在给学生推荐专业方向的时候,都会询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方向和原生家庭情况。只有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才能给出最专业的判断,只不过原生家庭情况这个因素很重要却也经常容易被忽视。
在一部分家长心目中,除了公务员、事业编制和国企以外,其他工作全是临时工。即使在外企或大厂担任高管,也是替人打工,自己创业就算小商小贩,甚至不如街道办工作人员体面。
(资料图片)
一位女大学生已经拿到互联网大厂年薪30万的offer,结果家长强烈要求回老家考教师编制,年收入不足8万。女生拗不过父母,只能含泪回老家。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好专业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工作,凡事因人而异,放在不同学生身上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张雪峰老师给其他学生的建议都是有针对性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和中产家庭的学生,即使成绩和兴趣一样,未来的发展也会大相径庭。有些家长对编制的执着,完全是“穷人思维”在作祟
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方方面面,从小到大的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交圈子以及家长的素养和学习氛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大家愿意把家庭年收入15万以下的家庭,称为普通家庭。
这类家庭可能并不算穷,但是处处受到中产家庭的降维打击。家长就指望子女能够通过考试逆天改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成为家庭总支出的大头。这类学生试错成本很高,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把家长多年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学生不敢追梦,只能选择更有利于就业的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家长也都会让孩子优先考虑热门岗位,并不是这些工作真的十全十美,只不过在这些家长有限的认知内,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公务员。公务员堪称最稳定的工作岗位之一,即便有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岗位,每个月到手只有2000多,在普通家长眼里比大厂2万还吃香,至少不用担心中年危机。即使年终奖缩水,底薪却是旱涝保收,家长说出去也有面子。
医护人员。既想要稳定又想赚高薪的学霸,家长都会建议他们学医,事实证明除了学生本人全家都能从中受益。很多家长只考虑了儿女在医院工作的好处,却忽视了学医的压力和辛苦,培养周期长、工作强度大,除非有个别医二代真的是感兴趣,大部分医学生都是为生活所迫。
教师。女学生的家长总会设想,等女儿长大以后学师范专业挺好。工作稳定又清闲,以后还容易找对象,结婚生娃后还能辅导孩子功课。大批人考教师编只是为了稳定的岗位,根本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爱,上岸后发现和想象中不一样便开始摸鱼,想辞职又没有勇气。
以前教师和医护人员都属于事业编制,现在不断在实施去编制化,教师退出机制也即将全面落地,可依旧没有阻挡普通家庭出身学生的考编热情。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这已经是属于天花板级别的工作岗位了。
上岸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真香定律”,他们深知工作的弊端,甚至抱怨连连,可是他们不舍得来之不易的工作,只能努力让自己适应现状,说服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还有啥更好的选择。
或许等他们的子女在选择专业或求职的时候,他们还会延续这种穷人思维,不求子女有多么大的出息,不求财富自由,更不奢求扬名立万,稳定有工作,平平淡淡就好。学生毕业后有任何破坏稳定的想法都会被否定,原因很现实也很扎心。
相比之下,中产家庭的家长有实力也有能力鼓励学生走自己想走的路。不会为了贪图稳定,而放弃去大厂打拼或创业的想法。虽说大厂工作不稳定,很容易遭遇中年危机,但是在离职潮来临前,很多学生就已经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积累了足够的人脉。
虽说第一代普通家长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竭尽所能培养出来的子女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如果在毕业后没有努力提升自己,思维模式没有得到改变,下一代人可能也会继续追求稳定。
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或医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认知水平,摆脱这种固化思维,为下一代找到了更适合的发展路线,他们此时也摆脱了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也积累了一定人脉,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就业时,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日话题:大家认同这种说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