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字象形为四根并列横向放置的蓍草根茎形象,蓍草是用来占卜的。
(资料图)
金文象形为将某物体分成四部分的情形,这也是现代词汇“四”的雏形。
华夏先民们的数理意识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部落时期,女娲氏用五色石推演九宫格,采用的是五进制计算法。到了父系氏族部落时期,伏羲氏用占卜的蓍草推演出八卦图,采用的是二进制计算法。也许二进制计算法过于玄奥,且计算也过于复杂,后世仍然恢复了五进制计算法,并根据五进制计算法发明了算盘。
在早期的算盘中,在算盘方框之内并列设置了十三条纵向的竖档,象征着十二个月加上一个闰月,并和一根横向的横梁相交,象征着用一年时间将所有的月份串连起来。在每条竖档的横梁下方设有四颗盘珠,每颗盘珠代表整数值“1”,横梁上方设有一颗盘珠,代表整数值“5”。横梁上下采用五进制计算法,竖档左右采用十进制计算法。
若将位于算盘横梁下方的一颗盘珠向上拨动贴近横梁,相当于“一”即一根横向放置的蓍草,代表整数值“1”;若向上拨动二颗盘珠,相当于“二”即二根并列横向放置的蓍草,代表整数值“2”;若向上拨动三颗盘珠,相当于“三”即三根并列横向放置的蓍草,代表整数值“3”;若向上拨动四颗盘珠,相当于“四”即四根并列横向放置的蓍草,代表整数值“4”。若继续增加数值,此时必须将贴近算盘横梁下方的所有盘珠全部复归原位,然后将算盘横梁上方的一颗盘珠向下拨动贴近横梁,此时为“五”,代表整数值“5”。“五”的古字象形为天地交合的情形,也是中华传统五行理论的起源。
若还要继续增加数值,再将算盘横梁下方的一颗盘珠拨动贴近横梁,此时为“六”,代表整数值“6”,“六”的古字象形为人们居住的房屋形象,寓意固定、稳定、安定的意思。若此时继续向上拨动一颗盘珠,此时为“七”,代表整数值“7”,“七”的古字象形为一根蓍草从中间切断的情形,寓意每个月的月相以七日为一个周期。若再向上拨动一颗盘珠,此时为“八”,代表整数值“8”,“八”的古字象形为分开、分别的情形,寓意开阔、通达、富于变化等意思。若还向上拨动一颗盘珠,此时为“九”,代表整数值“9”,“九”的古字象形为北斗九星的形象,是最大的阳数。此时若还要增加数值,则必须先将贴近算盘横梁两边的所有盘珠复归原位,从紧邻左边竖档的算盘横梁下方拨动一颗盘珠贴近横梁,此时为“十”,代表整数值“10”,“十”的古字象形为将横向放置的所有蓍草根茎收拢捆扎起来纵向放置的形象,表示归拢、齐备的意思。
所谓“志在四方”,出自《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是指不局限自己,不束缚自己,志向远大。
与君共赏宋代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