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照例先说大盘。A股虽翻绿,但市场短期向好态势不变,市场正在从反弹转向反转。H股市场是明显的反转,已经跃上21000点,市场机遇很好抓,只要你在H股底部区域布局,无论什么价位,只要分批分段,当前大概率能市值飘红,预计H股强势还会延续。
(资料图片)
热点板块上,可以关注辅助生殖、托育等板块,新闻信息中,各地在集中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这些措施还是比较给力的,是真金白银。尤其表扬济南的政策,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而1月11日,深圳也发布了《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当然这还是意见阶段,但既然济南已经带好了头,后面北上广深应该不愿意落在后头,北京也会有,这里就不细说了。
为什么鼓励生育?也很好理解,什么房地产问题,什么经济发展问题,什么供应链问题,说到底都是“人口红利”不足的问题。当然了,生不生是永恒的话题,有人是反对的,这里强调:生育自由,个人的决策自己做。我们只是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提高生育率对经济是有好处的,毕竟我们是财经自媒体,不是情感类、社会类自媒体。
板块上比较看好辅助生殖,大概1年半前,辅助生殖的部分费用还纳入医保,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生育负担。中国ART(辅助生殖)潜在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其中包括AI(人工授精)和IVF(试管婴儿)。我国财富结构也有个特点:年轻人没钱生不起,年纪大有钱了,却遭遇生育难,所以当前ART领域的需求还在递增,高龄产妇会增加,辅助生殖的需求也会增加。
行业本身没有太多可以介绍的,以前我们也谈过很多次,参考标的包括:锦欣生殖(港股)、贝康医疗(港股)、通策医疗、汉商集团、贝瑞基因等。仅供参考,比较纯正的辅助生殖标的是靠前的两个港股。
今天强势板块还有房地产。有专家说要让居民拿出1/3存款来买楼,中国15万亿里面拿出5万亿。专家真敢说,内容和过去“六个钱包”颇有点异曲同工。楼市就是舆论火药桶,一点就着,有房没房都有自己的视角,向来不能调和。建议专家还是悠着点,不过看到专家是中房前董事长,估计也是行业角度出发。
2023年楼市有机会,我们说过,房地产存在困境反转。这点判断不会改变。但从长期看,楼市需求已经接近极限,所以我们说,2023年楼市会好,但好景不长。从宏观经济层面,国家摆脱土地财政束缚的最佳方式,是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转向新经济,让新经济替代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不要堆在楼市。当然,远水不解近渴,我们现在还是要靠稳楼市来稳经济,所以政策对楼市有放松,叠加疫情结束人民币升值,“炒房团”有点蠢蠢欲动。
我认为投资人要保持冷静。就说北京房价,已经很高了,如果向上走,买得起的人越来越少,未来需求就会萎缩,总有一天要到头的。如果向下走,房子买得起的人是多了,但一旦向下,趋势是很难抵挡的,我们以前说过索罗斯的投资秘诀:看透反身性。翻译成中文:看清趋势。趋势一旦形成,那么楼市就很难挽救。所以,实际上楼市最佳的状况,只有一种。稳定价格的情况下增加新房成交量。
那么如何增加新房成交量?靠鼓励吗?靠专家引导吗?实际上主要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收入有需求才会去买房,有需求怎么实现?可以提高生育率,但提高生育率怎么实现?提高老百姓收入呗!你看,房产最后绕到了收入这个环节。2023年,疫情结束,收入自然会有走高,所以2023年楼市会有困境反转。但钱难赚似乎是个常态,所以楼市的好日子不会太长。对于房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卖楼去库存、融资(主要是股权)降杠杆。至于投资人,房地产是估值回归,主要是2022年太悲观了,股票回升。但这种回升也是有限度的,不要期待过高。
我觉得让老百姓拿出1/3的现金出来买楼,拯救房地产商,不如让股市上涨,让老百姓收入提高1/3,股市起来,房地产作为股市收割机,一样可以解决楼市的问题,而且是双赢,真正的赢两次!
专家以后直接说增加老百姓1/3的收益,就不会被骂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