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聚焦 >

环球观天下!净利下降、存货高企,绿联科技靠向供应商转卖原材料以减少损失?

研发投入较低,产品曾多次抽检不合格,绿联科技技术创新能力遭到了质疑。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文|全媒体记者 何雯雯


(资料图)

今年初,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联科技)已经顺利过会,这意味着其即将敲开深市创业板大门。

受益于2020年苹果等知名企业宣布不再附赠充电头等趋势的利好,绿联科技也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不过,2021年,公司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作为3C企业,绿联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产品曾多次抽检不合格,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也遭到了质疑。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遭质疑

绿联科技成立于2012年,最早起家于深圳华强北,是一家科技消费电子知名品牌企业,主要从事3C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已经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

2014年,绿联科技通过了苹果的MFi(Made for iPhone / iPad / iPod)认证,这也意味着绿联科技生产的苹果相关产品均能达到苹果官方认可的技术标准,并能够在产品包装上印有MFi官方的认证标签。这也使得绿联科技成为苹果数据线等配件的平替品牌。

2020年,苹果等知名手机公司宣布不再附赠充电头,消费者对该品类的需求增加,直接促使了绿联科技充电类产品收入的大增。2020年至2021年,公司充电类产品营收分别为5.61亿元、7.8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1.04%、40.48%。

受益于苹果等知名手机公司销售手机整机不附带配件出售趋势的利好,相关的周边配件需求增加,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营业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9年至2022上半年,绿联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45亿元、27.38亿元、34.46亿元、18.0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2.98亿元、2.97亿元、1.31亿元。可以看出,2020年-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3.85%、25.88%,但归母净利润增速却从32.44%骤降至-0.34%,很显然,2021年,绿联科技陷入增长不增利的困境。

而公司利润的下滑,和高企的销售费用不无关系。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销售费用分别为 6.11亿元、4.52亿元、5.83亿元、3.22亿元,累计为19.68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9.88%、16.53%、16.91%、17.88%。同行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则为14.84%、9.52%、9.15%、9.29%,相比之下,绿联科技的销售费用远高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

其中,根据新收入准则的要求,2020年后运费不再归算到销售费用中,因此2019年若扣除2.86亿元运费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中2021年销售费用就比上一年多1.31亿元,同比增幅为28.98%。

相比高企的销售费用,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绿联科技的研发费用支出就显得十分少了。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65亿元、0.95亿元、1.57亿元、0.83亿元,累计为4亿元;研发费用率为3.17%、3.47%、4.54%、4.62%,而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为5.59%、5.27%、5.06%、5.35%。

作为3C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是支持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子消费产品更新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将形成坚固的技术壁垒。对此,绿联科技的技术创新能力遭到了深交所的问询。

专利数量,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截至最新版招股书签署日,绿联科技拥有774项境内专利,561项境外专利,其中外观专利高达1109项,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却仅有12项。而2019年9月前,绿联科技未自主获取发明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绿联科技的产品曾存在被抽检不合格的情况。2019-2022年3月,公司有5起因产品质量瑕疵被迫下架、召回部分产品的情况。被召回的产品,有些整改后得以重新上架,而有些产品则被下架、封存隔离。其中,2019年公司销售的PB132绿联移动电源(20000mAh)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31241-2014),最终致使这批产品被封存隔离,公司因此还被行政处罚9.38万元。

2021年8月,公司销售的一款USB 充电器(产品编号为 CD21880368)插销至边缘距离不符合要求被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为不合格,该批产品已被下架、封存隔离。

三年多时间里,绿联科技销售费用高达19.68亿元,研发费用却仅有4亿元,而且公司产品多次被抽检不合格,这是否会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呢?

部分客户与供应商重叠

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采用的是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外协生产金额占比分别为75.78%、76.10%、75.62%、75.72%。由于公司以外协生产为主导,产品的质量把控等问题或存隐患。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5.46亿元、5.59亿元、6.80亿元、2.56亿元,占公司采购金额比重为46.47%、39.60%、35.55%、30.23%。

其中,深圳市湘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凡科技”)和深圳市菲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炫电子”)为公司前五大供应商。报告期内,前者一直稳居第一大供应商位置,2021年其采购金额为2.66亿元。后者在2021年后也从第三大供应商“晋升”成为了第二大供应商,公司对菲炫电子的采购金额也从2019年的0.7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9亿元。

据问询回复函可知,湘凡科技成立于2013年6月,菲炫电子成立于2012年12月,而公司与二者合作的时间分别为2014年4月、2012年12月,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刚成立即与公司合作。而且,2019年-2020年,公司对湘凡科技和菲炫电子的采购金额占二者的总营收比重高达90%-100%,2021年略微降至80%-90%。这意味着二者八成以上的收入是由绿联科技贡献的。因此这也遭到了深交所的问询。

不过,绿联科技在问询回复函中表示,公司设立初期,积极开拓供应商资源,而湘凡科技与菲炫电子与公司发展初期采购需求相匹配,响应速度及配合程度较高,所以能较快达成初步合作意愿,后期合作逐步深入。以上供应商均不是为供应公司专门设立,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及其主要亲属、发行人前员工在主要外协厂商任职或持股的情形。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的情况,且重叠的供应商也多为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而且公司的采购金额占其营业收入比重在六成以上。其中湘凡科技和菲炫电子均与公司存在采购、销售重叠的情况。

报告期内,重叠的销售金额分别为67.40万元、101.78万元、415.12万元、86.55万元;重叠的采购金额分别为50062.53万元、63768.18万元、67814.05万元、19204.93万元,而且,2019年-2020年,重叠的采购金额占同期采购总额的比重高达42.63%、45.17%。

具体来看,湘凡科技和菲炫电子等部分供应商,向绿联科技采购部分产品用于办公自用、员工福利或客户礼品,单个客户年交易金额范围在0.5万元~3万元左右。除此之外,绿联科技子公司海盈智联、志泽科技还将短期内无法消耗的原材料转卖给供应商,经计算,该部分交易金额在2019年至2022年1-6月期间达到了83.14万元。2020年-2022年1-6月期间,志泽科技由于制程变更,部分半成品由自制转为外部采购,其将对应的原材料转卖给外协供应商,期间交易金额累计为194.09万元。

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06亿元、5.43亿元、7.26亿元、6.54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分别为 61.79%、56.34%、51.45%、46.15%。同期内存货跌价准备从2019年的1035.84万元增长至2022上半年的4818.8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从2.49%整体提升至6.86%,增长趋势明显。那么,未来公司是否还会将自身无法消化的原材料等存货转卖给其他供应商以减少存货跌价造成的损失呢?

公司一边向供应商采购产品,一边又向供应商销售自有产品或无法消耗的原材料。从前五大供应商的营业收入来看,大部分供应商的收入均由绿联科技贡献,因此,供应商向绿联科技采购产品或承接公司无法消耗的原材料,其中的利益关系,或许不言而喻。

简而言之,从绿联科技的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来看,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消费电子产品技术迭代更新快、行业竞争激烈,绿联科技未来的发展如何,还需要交给时间来验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