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康龙化成(300759.SZ)股价下跌,截至收盘,报48.97元,跌幅14.16%。
(资料图片)
昨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66亿元,同比增长37.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5亿元,同比减少17.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21亿元,同比增长6.01%。
1、涨幅一度超30倍,昔日龙头高增长难以为继
2019年1月份至2021年8月份,康龙化成从7.66元(发行价)一路涨至244.66元(前复权),涨幅超过30倍。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康龙化成实现归属净利润5.472亿元、11.72亿元、16.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4.30%、114.25%、41.68%。
而进入2022年之后,康龙化成连年高增长越来越难以为继,2022年净利润为13.74亿元,同比减少17.2%,这也是近五年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药智网分析指出,这两年康龙化成四处开工的在建工程以及频繁的收购,还有去年独立的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还处于亏损状态都是公司业绩承压的原因。
据了解,康龙化成是仅次于药明康德的CRO龙头公司。它的业务分为四大服务板块,包括实验室服务、CMC(小分子CDMO)服务、临床研究服务、大分子和细胞、基因治疗服务。
此外,3月30日,康龙化成实控人及股东减持不超8.1%股份。对于康龙化成来说,减持已成家常,康龙化成在2022年解禁后大股东们则开始轮番减持。2022年1月26日公司股东信中康成宣布减持不超过4%的股份,信中龙成减持不超过2%的股份,最终二者实际减持2719.81万股,占总股本的3.11%,套现数十亿元。此后,2022年8月5日,康龙化成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再度公告拟合计减持不超过2775.47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比重约2.33%,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套现金额约22亿元。根据统计,2020年以来,康龙化成实际净减持金额高达177.26亿元,2022年以来净减持金额71.7亿元。
2、同行药明康德亦减持不断,CRO还是好赛道吗?
值得玩味的是,康龙化成的同行药明康德(603259.SH)近年来亦减持不断。
资本对于CRO这个昔日黄金赛道似乎越来越没兴趣了。
药明康德3月20日晚间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93.55亿元,同比增长71.84%;归母净利润88.14亿元,同比增长72.91%。
药明康德业绩依然保持高增长,但公司股价却跌跌不休。
2021年7月16日以来,其累计下跌51.67%。
药明康德股东近年减持不断。
2019年4月30日,当时上市还不足一年的药明康德公告表示,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ABG-WX Holding(HK)Limited、上海金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11.93%公司股份(近1.40亿股)。
紧接着3个月后,药明康德再度公告称,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等7名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0.74%的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股份1.76亿股。
2021年,随着药明康德股价持续大涨,高管们也加快了减持的动作。2021年以来,药明康德A股共披露减持计划4宗,药明康德港股方面,则连遭小摩减持。
令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有股东甚至趁着药明康德股价一路上扬,偷偷减持套现后才通知投资者,堪称A股反面教材典范。2021年6月12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收到公司股东上海瀛翊《关于违反承诺减持股份的情况说明及致歉函》。上海瀛翊作为委托投票方,在IPO时就有关于减持的承诺,但其仍然没有提前15个交易日通过药明康德披露减持计划履行公告等相关程序。
有观点认为,曾经,中国工程师成本红利构建起了药明康德的竞争优势。2004年,药明康德投资人富达亚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投资药明康德的原因正是李革,而我们投资的目的,则是利用中国本土相对便宜的博士生资源,将海外同样的服务用1/3的价格来实现。”而最近几年,随着人力成本上涨,加之海外生产基地布局,上述优势已被压制。
此外,目前市场普遍担心投融资金额下滑、2021年CDE抗肿瘤新药指导原则导致药企立项变少、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导致海外订单变少。
此前,还有一家CRO龙头企业泰格医药(300347.SZ)3月28日晚间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去年公司实现主营收入70.85亿元,同比上升35.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下降30.19%。这是泰格医药2017年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来源:泡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