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参加了娃上初中后第一个“家长开放日”,那感觉,和小学太不一样了。
和往常一样,为避免第一个到,更为避免最后一个到,我决定踩着“中间的时间”到。
邀请函上写着“7:40-7:55”入场,我就在7:45时“不偏不倚”地进校门。
(资料图)
结果,一踏进校园,我心里一阵发虚:怎么?甬道、长廊,空空荡荡的?
这和我印象中的“开放日”太不一样了。不应该有三五成群的家长,有说有笑,或交流养娃心得,或吐槽养娃费妈吗?
总不能,“开放”了5分钟,还一个都没来吧?
若不是门口有学生和老师“欢迎”,我差点以为自己记错了时间。
校园安静地让我忍不住垫着脚尖上了楼。来到娃的班级门口,前后门都关着,我远远在后门窗口张望了下,教室里貌似只有学生和老师:娃们在认真地早读,老师正背着手,在两竖排桌椅间踱步。
一时间,我竟有些手足无措:进去吧,会不会太冒失?站外边吧,好像也挺突兀……
最后,“防止冒失的心理”战胜了“害怕突兀的心理”,我走到长廊窗口前,佯装欣赏风景,心里想着,只要再来一个家长,我就和她携手进去。
结果,等到7:55还差1分钟,走廊里还只有我一个家长时,我觉得不对劲了,也顾不得形象了,把大脸往后门窗口上一贴,使劲往里瞧:
好家伙,谁说没有家长啊——后边整整齐齐地坐了一排家长啊。
敢情就我~~~~~
其中有位家长发现了我的脸,莞尔一笑,我如获大释,加快了拧门把手的速度,迅速又安静地找了个位子坐下。
屁股还没坐热,早自修就结束了,校园顿时生机勃勃起来。娃正好坐后排,他微微侧过脸,假装不经意地瞟后方,发现我后,嘴角笑起来,转身回去,不到两秒,又转过来朝我笑。
我也给他一个大大的笑容,心里有点抱歉。敢情早上看到其他家长陆续地各就各位,就他的老母亲迟迟没来,他估计心里犯过不少嘀咕,看到我后,终于放心了。
课间的时候,班主任发现了我。
以前都是娃爸来参加家长会,他第一次见我。我也是第一次见他。
其实一小时前,在楼梯上,我们碰过面,只是,当时谁也不认得谁,要不,我肯定早就进教室了
他亲切地过来问,这位,是谁的妈妈?
我一时短路,居然差点将自己的名字脱口而出。幸亏话到嘴边时,理智敲醒了我,顿了两秒,才没说错。
边上的妈妈说,你是不是太紧张了?
唉,我大概是有那么一点紧张。
主要这课,听得代入感太强了。如果身边有纸笔,我都想掏出来做笔记了
好几次,老师 “要请同学来回答问题”时,我都不自觉地去思考答案,好像自己也可能被叫到似地,差点忘了自己比台上的老师还要年长
这种情形,在小学开放日时,我可一次都没有过。
那时,坐在前面的孩子和坐在后面的家长都挺“活跃”。孩子们“活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争先恐后;家长们“活跃”地表达心情,又不失克制。
现在,大家都静悄悄地。静悄悄地让我差点忘了自己是“家长”
“开放日”是半天,但对家长们来说,是足够了。
出校门的时候,我和周边的几个家长已经“混熟”了,大家吐露心声:
“这么坐一上午,还真有点腰酸背痛啊。”
“前两堂课,我还认真听一下,后面两堂,是真思维涣散了。”
“我都不敢看手机,怕老师觉得我这个家长不认真。”
哈哈,果然,“正襟危坐”的不止我一个啊。
大家感慨:娃们也挺辛苦的,毕竟他们要学到晚上。
现在想来:
“你要加强听课效率”
“回来赶紧写作业,别墨迹”
“为啥老师讲过的,你又不会了”
这些话,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自己体验一把就知道了:
要一整天做到每堂课都全神贯注,
老师讲过的全都会,
一点不“墨迹”,
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且,真不是孩子故意不做到的。
瞧,我们才听了两堂课,不就有点“撑不住”了吗
这么一想,老母亲顿感平和了很多。
接下来的日子,作为“后勤保障员”,老母亲除了继续供应好吃好喝外,还要学会“智慧闭嘴”,不急不躁,争取做一个内核稳定的麻麻
加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