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股票 >

南京坚持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精准发力实现“双提升”

7月11日,南京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深刻把握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更加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上加大力度,千方百计引人留人用人,推进人才队伍、人才效能和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南京牢牢把握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精准发力,人才规模和人才质量实现“双提升”。根据6月23日“奋进新南京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创新引领专场公布的数据,这十年,南京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01人、培育创新型企业家926人、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8人,1600多家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挂牌上市。目前,南京在国内外各项人才榜单中,已跻身国内城市第一阵营,成为各类人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最大刚需、最强引擎。当前,区域竞争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和市场竞争,步入人才资源争夺的高维竞争阶段,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将是今后赢得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中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科教资源丰富,人才总量和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这是“十四五”期间南京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在更高站位上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具体体现,必将有力推动南京在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扛起“南京担当”、在江苏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中贡献“南京力量”。下一阶段,南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加快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和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蓄力“引”才,构建立体化人才引进机制

产业链条引才。围绕南京八大产业链发展需求,实施“一链一策”专项引才政策,探索举办“揭榜挂帅全球引才”赛马活动,清单式延揽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发挥人才对产业的“强链”“补链”作用,更深层次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以人才高地托起产业新高地。

重大平台引才。以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人才溢出效应,依托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探索实施“人才科研特区”等政策,大力引进能担纲“国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力强的战略科学家,筑牢产业能级跨越的人才支撑。

品牌活动引才。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等重大产业品牌活动,打造国际人才合作、行业趋势发布、人才技术对接、人才创业投资的重要平台;定期组织优秀人才企业参加“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的国际性产业博览会,进一步接轨国际人才市场。

海外合作引才。鼓励重点人才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出海”,引导企业与海外相关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支持企业在技术源头所在地设立海外“人才飞地”“能力中心”,积极建立开放实验室平台,采取“人才+项目+基地”运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储备产业科技人才。

政策协同“育”才,构建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

人才工程育才。大力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制定菜单式、链接式育才办法,围绕不同领域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对青年人才探索“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式的培养方式,加快培育支撑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建设的各类人才。

人才企业育才。突出人才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人才企业集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培育壮大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权和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人才企业,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企业人才培育机制。

校企协同育才。加快建设大学创新港,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共设研发机构、共享实验设施、共建研究团队,围绕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构建共生共赢新型城校关系;深入实施“科技镇长团”“百校对接计划”,通过融合优质教学资源、实践实训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协同培养国际创新型和创业领军型人才。

技能平台育才。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覆盖重点产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全力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支持企业职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培育一支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政府搭台“留”才,打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

双创服务留才。锚定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建设目标,加快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工作,探索成立市级人才发展集团;大力发展“互联网+”创客服务,鼓励各区建立创业创新在线云服务平台,推动行政服务在线集成、在线受理,推动由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资源在线集聚、在线交易,实现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一网通”“一键通”。

海外环境留才。高水平运营4家“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以打造国际化品质商业街区为目标,聚焦人才初次落地阶段需求,大力营造“类海外”人才生活环境,构建从“来宁第一站”到政务办理、安居落户、双创扶持、社交联谊、生活配套的全景式服务体系。

生活配套留才。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人才公寓、购房补贴或租赁补贴等安居措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多渠道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提升人才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充分满足高层次人才医疗需求。

金融支撑留才。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作用,吸引行业龙头企业、知名风投机构开展人才金融项目,围绕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信贷、上市、保险等全周期金融需求,深入推进“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人才险”等工作,探索打造人才科创银行,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化、闭环式的金融服务。

企业实践“用”才,打造精准化人才使用模式

企业自主用才。突出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和人才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产业领军、行业拔尖、实用紧缺等重点人才,制定并实施进一步激发企业聚才用才的政策举措;支持企业设立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培养和使用人才,探索在大型企业推行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制度,让人才真正成为企业科技创新“主人翁”。

分类评价用才。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在人才高地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在市属国企和重点民企探索开展职称自主评价,拓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市场激励用才。突出人才贡献的市场回报,对企业“高薪”聘用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配套支持,探索提升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奖励标准和覆盖面;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给予科技人才正向激励,推动人才创新成果转化驶上“快车道”。

校地融合用才。推行科教、产业部门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鼓励地方政府与驻宁高校融合共建用人,深化地方与高校、企业与人才“双对接”,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身份”优势和地方企业的服务优势,推动人才从“旁观”地方发展到主动融入地方发展。

关键词: 金融服务 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 宏观经济

图赏